编者按:为深入学习宣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集中展示2016年第三次党代会以来威尼斯官网各项事业取得的优异成绩和工作特色亮点,全面推进学校综合改革,加快高质量发展步伐,党委宣传部将通过新媒体平台陆续推出“特色工作巡礼”系列报道,进一步坚定信念,明晰思路,凝聚人心、鼓舞士气,奋力谱写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崭新篇章。
党建引领强化特色谋发展
四抓四促求实创新争一流
人文学院(应天书院)党委书记 陈晓明 副院长 冯志伟
近年来,人文学院(应天书院)党委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师生头脑,指导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等工作。学院党委团结带领师生不断创新工作思路,积极践行改革举措,紧紧围绕学校建设高水平应用型大学这一核心目标,坚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以立德树人为根本,着力培养“就业有优势、创业有能力、深造有潜力、发展有空间”的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同时,秉承应天书院精神,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服务和引领商丘文化发展。学院党委致力构筑“党建—教学—科学研究—社会服务”四位一体的工作格局,不断凝练学院特色、打造团队优势,取得显著成绩。
一、坚持立德树人,党建引领作用凸显
人文学院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这个教育的根本问题,强化和落实“三全育人”工作理念,构建了“一个根本(立德树人)、两个突出(专业知识和实践能力)、三个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应天书院文化育人工程”学院文化品牌建设相结合,思想政治教育与学生所需相结合)、四大平台(“教育教学”“学院文化”“网络媒体”“社会实践”)、五支队伍(院系负责人、党员教师、学术优秀团队、辅导员和行业专家)”的“12345·三全育人”工作体系。学院党委运用“党建+专业知识、实践教学、专题党课、专业活动、主题党团日”等形式,突出学科特色,持续锻造“一专业一品牌”,实现了党建与业务双促双融,党员干部的“头雁效应”进一步显现。2019年,学生党员李苑翡获河南省微团课大赛一等奖;范文凯获河南省“魅力团支书”;曹若冰获“河南省高校十佳魅力团支书”综合素质第一名。2020年,孙海芳老师被评为“河南省教学名师”;陈晓明老师获河南省大学生职业生涯规划大赛“优秀指导教师”;马晨老师获河南省“大美学工”十佳优秀学生工作者。2021年,学院教工第二党支部被中共河南省委评为“河南省先进基层党组织”;学生党员张德晶获“河南省高校优秀通讯员”。2022年,邹琨老师获河南省“悦读新思想,喜迎二十大”经典诵读一等奖。2023年,陈晓明老师获“河南省优秀党务工作者”。2024年,陈功文老师获“全国优秀教师”称号。
二、抓实科教融合,促进专业建设水平提升
人文学院重视教学与科研的有机统一、相互促进,充分利用学院科研实力强、科研平台多、高级别项目多等优势,将丰富的科研资源有效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以促进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养成,进而提高人才培养质量。
人文学院加强科研预判与策划,把握当前社会需求和研究热点,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以高水平高层次的“大项目”引领科研工作整体质量提升,打造知识复合型的科研团队和科研平台。近年来,学院共获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项目和全国古籍整理项目22项,其他省部级项目80余项;出版学术专著100余部;在核心期刊以上杂志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获省级优秀社科成果奖10项,其中一等奖2项。
人文学院积极促进高水平科研资源转化为优质教学资源,将教师的科研成果转化为课堂教学内容,鼓励教师在科研项目中吸纳学生参与,通过实际的科研活动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将科研反哺教学的效果作为评价教师工作的重要指标。在高水平项目的引领下,学院的教育教学改革成果颇丰。在课程团队建设方面,学院拥有省级一流本科课程4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精品资源共享课程1门,省级在线开放课程2门,省级重点学科1个,省级科研创新团队1个,省级教学团队2个;教材建设方面,学院教师主编的《大学语文》《中国传统文化素养》入选河南省“十四五”普通高等教育规划教材,《新编普通话基础与测试教程》被评为首届河南省教材建设奖二等奖;教改项目方面,学院近年来共获批教学成果奖7项,其中以师范生培养模式相关成果3项,获批省级教改项目20余项,校级课程范式改革项目12项,2023年获批虚拟仿真实验教学项目7项;教学成果方面,获河南省高等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1项,河南省教师教育教学成果奖1项,河南省教育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一等奖1项;专业建设方面,历史学专业入选国家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获批省级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汉语言文学专业通过教育部师范类专业二级认证。
三、抓好实习实训,促进学生实践能力跃升
学院坚持“以学生为中心”教育理念,以教育部师范教育协同提质计划为契机,组建以高校教师教育专家、中学一线优秀教师为成员的跨区域教育团队,与学院专业教师一起,以一线教学的现实问题为主导开展合作教研,对师范生进行课标解读、课程设计、说课、微型课、完整课堂、评课议课、团队活动、班级管理的全面指导,提升师范生教学能力。同时,学院还积极鼓励学生参加各个级别的技能大赛,通过以赛代训,践行学生全面发展、多元成才的理念。
近年来,学院毕业生就业率持续向好,一大批同学先后考取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厦门大学、南京大学等名校研究生;多名同学由国家汉办委派到世界各地从事汉语教学和推广工作;多名学生积极参与全国“挑战杯”创新创业大赛、全国师范生技能大赛等诸多赛事,并屡获佳绩。其中,许源哲同学和陈佳伟同学分获第七届、第九届“田家炳杯”全国师范院校师范生教学技能决赛竞赛全国一等奖;李金宸同学获第四届统编历史教材“精彩一课”全国教学大赛三等奖;杨艺珂、王启苑、王秀怡、田帅同学获“慧文杯”第十四届全国商务秘书职业技能大赛“团队一等奖”,其中杨艺珂同学还获得“十佳秘书”奖项。
四、抓牢文化传承,促进服务地方能力增强
人文学院以传承发展以应天书院文化为代表的地方优秀传统文化为己任,致力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遗产研究,尤其关注商丘地方社会、历史、文化和文旅发展等热点问题,形成了商丘地域文化、文献整理、文化研究和文旅发展齐头并进的特色科研之路。
人文学院教师在商丘历史文献整理研究、应天书院研究、经学研究、文旅发展等方面成果丰硕。高建立教授团队与商丘市民间文艺家协会签订战略合作协议,启动《中国民间文学大系·传说/故事·河南卷·商丘分卷》编纂工作,目前已完成文字书稿一百余万字、视频语音资料两千余分钟。刘万华博士团队积极收集研究商丘地方文献,已经形成碑刻拓片、家谱、地方志、文人著述等四大系列近三千种的商丘历史文献,并出版《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商丘文萃》《文化商丘·汉梁文化》等著作。冯志伟博士团队深度参与了商丘古城、永城汉文化传承与芒砀山文化旅游开发等文旅项目,与商丘市旅游局合作完成《商丘市梁园区十村扶贫旅游规划》,为白云寺、郭土楼、乔寨等十村完成旅游规划,并与临河店镇政府合作完成《临河店乡大沙河经济带旅游规划》,为贾楼、蒋桥、小杨庄、范庄四村制定旅游规划,为商丘文化产业发展、文化资源挖掘和利用做出了贡献。
人文学院常态化开展“应天书院讲坛”“应天周末讲坛”“应天教育讲坛”等系列学术讲座,组织召开“《宋荦全集附宋氏家集》新书发布会暨明清文献研讨会”“淮海经济区高校书院制卓越人才培养共同体第一届年会暨人才培养研讨会”“商丘市首届应天书院与应天文化学术研讨会”“庄子文化研讨会”等全国和国际性学术会议。人文学院教师还多次受邀参与商丘市举办的公益传统文化讲座,积极向公众普及研究成果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既提升了学院的学术影响力和美誉度,也引领了地方文化发展。
五、抓深学思用贯通,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坚守初心,促进学院高质量发展
矢志不渝、坚守初心。人文学院党委在校党委的坚强领导下,全面贯彻落实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
人文学院通过党委理论学习中心组、支部三会一课、集中宣讲、交流研讨等方式,引导党员干部原原本本学、全面系统学,深化对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和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的学习领悟,确保全会精神和讲话精神在学院师生中入脑入心、落地生根;紧紧围绕立德树人这一根本任务,将党的教育方针全面贯彻到教育教学全过程,“五育并举”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加强师德师风建设,实施教育家精神铸魂强师行动,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创新型的“四有好老师”队伍;深化教育体制机制改革,推进育人方式、办学模式、管理体制、保障机制改革,做优做强师范教育品牌,打造具有鲜明书院特色的课程教学体系,将历史学和汉语言文学专业锻造为国内具有一定影响力与知名度的优势专业,推进文化产业“上云用数赋智”,加快数字文化产业国际化人才培养,为高质量文化供给提供强有力支撑。
(供稿单位:人文学院 审核:陈晓明 编审:贾莉美 审签:冉祥华)